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目錄 購物車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
基隆中元祭

基隆中元祭

農曆的七月是台灣人的鬼月,也是台灣傳統文化的重要盛事,基隆在中元節舉辦長達一個月的中元祭祭典。這些儀式完美的融入宗教﹑文化和傳統的元素,台灣文化部訂定為國家文化資產之重要民俗,基隆也成為中元祭文化保存的重要角色。



每年都有一個專屬的姓氏為當年主普
主普年會由當家來主辦這次的祭典活動

每年農曆7/14晚上會在主普壇上開始做祭祀活動
在基隆市區 也會舉辦遊行活動
各大姓氏 會做花燈遊行 迎斗燈

另外還有放水燈遊行、跳鍾馗祭祀活動


另外祭拜用的糕點,不少跟早年生活有關
例如,以米磨成粉,混合油、糖等製作的糕潤,在早年沒有冰箱的年代,是少數能夠長時間保存的食物之一,加上口感不錯,成為討海人出海時隨身果腹的良伴。
後來,不只成為討海人出海前求豐收與平安的必備祭拜用品;在中元節祭拜好兄弟時,基隆人更會將大小不同的糕潤,由小而大堆疊成塔狀,象徵步步高陞。
中元祭時使用的「盞品」,也是祭拜跟生活結合的一例。



早年盞品上綁的,除了麵線、壽桃、糕潤之外,多半是鹽、醋、薑等生活用品,待中元祭後,鄰里可分而食之。
這些年來,小家庭普及,糕餅店在製作盞品時,就把各種可以保存的小包裝食品綁成盞,包括鳳梨酥、手工麻糬等。
相傳盞品越高、越容易讓遠方的好兄弟看到,連珍做過最高的盞超過兩百四十公分,那是為了基隆中元祭時,主普壇要用的盞品,還特別租借活動中心、讓師傅們有空間完成盞的裝置。

「毛荷、必桃,通常是三個一組賣。」粉紅色的必桃外形有點像桃,蒸好之後會裂開,因為「裂」的台語發音有點像是「必」,所以台灣人把它叫做必桃(台語發音)。據說這象徵可以早日脫離地獄之門。
至於毛荷,早先以為是因白色的毛荷,形狀與顏色就如同盛開的一朵白荷(蓮)花,所以才叫毛荷,不過,幾年前遇到民俗專家,才知道毛荷的名稱由來應該是佛教用語,有「祝」願的意思




另外為素食者,以糯米做成虹片糕,製成三牲牲禮,以前普度都是殺大豬公,但有人不忍,加上吃素的人不少,

所以改成這種虹片條做成的牲禮。普度供品為了配合現代生活,有了不一樣的面貌。